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332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这个转向之所以通过他对《周易》的解读而实现,是因为在儒家经典中,只有《周易》是直接讨论天人之际的问题的。
《中庸》说:仁者,人也。其实,程颐只是在强调爱与仁的形而下之情与形而上之性的差别,并没有否定仁中所蕴含的爱的意思。
朱熹立论力求准确无误,这一点确实有其想克服中国哲学本身的拖泥带水的特征的一面,因此他反对谓觉为仁、谓万物为一为仁[47],这并不是说仁者不具有这些特点,而是说以这些给仁下定义则不够严格,这同以爱为仁同样不准确。程颢强调浑然与物同体的万物一体之仁,但同样强调仁作为理的形而上的超越依据,所以说:所以谓万物一体者,皆有此理,只为从那里来。这一点特别遭到墨子及后来的一些人的批判。特别强调爱之理,则有一定的原因。这是孟子的一个假设,因为在孟子看来,仁政之发端处首先在于父母亲亲之爱,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,还谈什么王天下呢?孟子讲的良知、良能也是在此意义上说的: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。
朱熹立论主于允当,以爱之理训仁,足见其良工苦心。孔子讲仁,主要是在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上讲的,但不仅仅限于此,山水之乐,也是仁者的重要表现,所以说: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性者天之所命,天命便是一个目的性范畴,具有目的性意义,性的基本内容则是喜怒哀乐之情。
致中和,则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陆象山对此特别强调,他主张读书做学问,不在解字,而在求血脉,要在实处理会,在心上理会,就是说,不要在语言文字上求知解,而要在真实情感中求理解。仁出于同情心这类道德情感,这种情感是人人都有的,虽然在运用到具体对象上面有差别,但又是普遍的,因而也就获得了善的普遍性意义,也就是理性意义。[30]《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2,《二程集》。
人之情各有所蔽,故不能适道,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。[43]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。
好人就是仁,恶人也是仁的表现,因为它体现了善恶标准。文中说:凡人青(情)为可兑(悦)也。扩充即尽其道德良心,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,因为人的本性不是别的,就是道德良心的充分实现。情感表现在事件或事实中,是人人能够感觉到的,但更重要的是,情感具有评价、价值特性,这就不只是事实本身的问题。
恰恰相反,他们的中心议题是实现情感与理性的统一。这样一来,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便具有价值意义、道德意义。但另一方面,情又容易流于不善,从这方面说,二者又有不一致的一面。所谓心统性情,统字有二义,一是主,一是兼。
陆象山更喜欢从整体上理解人,不喜欢条分缕析。悦是自悦,是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,这里当然有思的问题,有知的问题,但思是思其在我者而不是思其在他者,是我思而不是他思。
悦是情感,但又不同于刍豢之悦、感性之悦,它是一种心灵上或精神上的愉悦。孔子是重视经验事实的,但他更重视事件的意义和价值。
这同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界、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绝对对立,适成鲜明的对照。孟子所说的可欲之谓善之欲,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欲,它不是感性欲望,而是自由意志。如何化解个人私情,做到廓然而大公,物来而顺应呢?程颢提出了一个原则,这就是观理之是非[26]。达道是行之上下四方而皆中的普遍道理,具有理性特征。[14] 这几希二字,正说明孟子并没有把人说得多么伟大,人和动物有很多共同之处,但人之所以伟大,就在于此。情感本身是丰富多彩、生动活泼的,不是用几条理性原则所能说明的,但是,就在丰富多彩、生动活泼的情感活动之中,便有高度的理性精神,它既是感性的,又是理性的,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,不是说,在情感之外另有一个理性原则来指导它。
李翱认为,性来源于天道,是先验本体。[3]《郭店楚墓竹简·性自命出》,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。
作出判断的依据是实践行为,实践行为是由情感意向决定的。盖体用一源,有是体即有是用,有未发之中,即有发而中节之和,今人未有能发而皆中节之和,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。
[24]《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2,《二程集》。他之所以主张未发之中有已发,已发之中有未发,实际上就是说明,情感之中有理性,理性之中有情感,情感与理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。
知觉包含情感,这几乎是儒家学说的普遍用法,在这个意义上,知也可以说是情知,觉也可以说是觉情,这并没有什么奇怪。一方面,性必须而且只能实现为情,从这方面说,二者应该是一致的。孟子继孔子之后,将这一学说作了进一步发展。[61] 照这样说,喜怒哀乐之情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其体,就其本体而言,情本来是无过无不及的,但由于质有清浊,故情有过与不及而偏离了中。
当然,人情并不都是理性的,如迁于物或有心之累,皆不利于性情的正常发展,故他主张要在人情物理上做工夫[53],其主要功夫就是静中涵养,这样才能收拾精神,实现自己的本心、本性、本情,而不使其受到伤害,就如同孟子所说牛山之木,须是用心保护才能使其常美。他的灭情复性说,很有影响。
它有生长、生成、发育的意思,如同树之有根、苗之有种,决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实体。性是形而上者,形而上者不可见,只能见之于形而下者,这形而下者不是别的,就是情。
二、情感是理性的体现 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达到了儒家理性主义的顶点,它们的性理之学或心性之学,有一个人学形上学的体系。[27]《秋日偶成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3,《二程集》。
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去掉自私而用智之情,并不是取消情,而是恢复本来的情、情理合一之情,也就是真性情。情本自善,其发也未有污染,何尝不善。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论语·颜渊》。这是对孟子思想的一个很大的发展。
照程颢所说,仁义礼智皆可归于仁,分言之,则有仁义礼智,合言之,则只有仁。[56]《语录上》,《陆象山全集》卷34。
如果真有孝心,他所应当做的,就不是去证明父亲偷了羊,而是子为父隐[8],这就是真情实感。这也就是说,人是不能对象化的,是不能用理智方法去分析的。
发表评论